绵阳市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7-06-13 15:55
字体:【    】 打印

    围绕服务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更好推进全市档案事业转型发展和加快发展,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及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档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二五”是灾后全市档案事业突飞猛进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全面实施“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战略,突出档案事业“三大体系”和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使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馆库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了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灾后重建任务,新增馆库建筑面积2.6万多平方米,增长159%。这些馆全面建立了入侵报警、视频监控、温湿度监控、消防系统等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了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机制,人防、物防和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更趋完备。
    二是业务基础更加扎实。截止2015年底,全市1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2039个全宗,以卷为保管单位档案1,112,958卷,以件为保管单位档案1,171,248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8%、23.5%和176%。完成了北川震损档案抢救、修复和数字化。加强了重大活动、产业园区、土地确权、社保业务等档案工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农业农村和城市社区档案工作、民生和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全市机关、乡镇、国有企事业单位实现了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轨道。
    三是信息化建设进展迅速。各地均启动和实施了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累计投入信息化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完成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5400余万画幅,占馆藏总量的30%; 全面推广运用四川省电子文档管理系统,不断推进档案室存量档案数字化工作,探索增量档案电子化管理,3个机关档案室列为国家和省的数字档案室示范试点建设单位。
    四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县两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依法开放档案1178个全宗、414,332卷,比“十一五”末增长69%、75.7%。五年累计接待利用者27万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74万余卷(件)次,分别比“十一五”增长65%、57%。档案部门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举办展览45个(次),接待参观 5万余人次。市档案局成功创建为 “法治机关”。9个国家综合档案馆进入“国家二级俱乐部”,占全省总数的16%;《北川震损档案的抢救与修复》获国家档案管理与服务创新项目,6项成果获四川省档案管理创新项目;涪城和江油分别创建为国家和省级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市),全市有70家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公开出版档案资料10余种、史料汇编和内部资料30余种200余万字,档案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五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深入推进普法和法治宣传,大力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社会档案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档案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市县党委政府更加关心重视支持档案工作。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档案干部队伍政治思想素质明显提高,组织纪律观念增强,工作作风得以改善。“十二五”时期,全市举办各类档案干部培训班近百期,培训档案人员近万人,进一步提高了档案干部队伍的专业技能。
    经过五年的发展,虽然全市档案工作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制约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一些地方和单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档案工作的能力需要提升;二是档案资源建设还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利用需求;三是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四是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与事业发展还不相适应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亟待切实解决。
    “十三五”时期,是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城和幸福美丽绵阳建设,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市档案事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和关键时期。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入实践,将给档案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为档案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发挥基础作用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档案事业发展新内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主动顺应档案事业发展新趋势,主动跟进社会档案利用新需求,坚决贯彻国家和省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正视现实,遵循规律,凝心聚力,不辱使命,切实增强绵阳档案事业转型发展、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城幸福美丽绵阳建设,以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档案事业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转型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档”原则,加快完善档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档案治理体系,努力推进档案工作提质增效,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统筹推进全市档案事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通过开展“法治档案、智慧档案、民生档案、平安档案”建设,实现档案法治化水平显著增强,档案工作基础显著增强,信息化水平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档案工作活力显著提升,并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档案管理大幅度规范提升,电子档案和民生档案应收尽收,到2020年,馆藏档案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数量比2015年翻一番,初步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档案管理现代化。
    三、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加强档案法治建设
    深入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贯彻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方和部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规范和支持档案中介、专业机构等档案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绵阳档案事业建设,壮大档案事业发展力量。制定和实施档案“七五”普法规划,引导和规范各部门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优化档案事业发展法治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开展法治机关建设,建立和推行依法行政责任制,全面落实依法治市各项目标任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坚持开展档案年度综合执法检查,随机开展档案安全、重大建设项目、信息化等专项检查,加大违法案件处罚力度,提升执法效果。
    2.深化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大力推进档案资源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8、9、10号令,依法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移交工作,依法接收应进馆档案。加强重大活动、民生档案、地方特色档案以及历史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等收集征集工作,进一步丰富馆(室)藏档案资源,不断满足社会各方面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
    大力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园区档案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科技城建设,完善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管理和档案专项验收,进一步提高项目档案验收率,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档案工作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标准。
    大力推进民生档案工作。围绕党委政府惠民利民富民工程,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乡村、社居、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切实做好扶贫移民、国土环保、教育卫生、信访法治、社保人事等民生档案工作,切实保证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档案资料齐全完整、管理规范、有效利用。
    大力推进档案鉴定开放工作。建立健全馆藏档案鉴定开放工作机制,依法开展已到期档案鉴定工作和涉密文件解密清理工作。到2020年,努力实现档案开放鉴定和解密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大力推进档案业务规范化管理。全面贯彻新修订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15)、《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等档案业务标准规范。全面提升国家档案馆、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三台、北川县国家档案馆力争达到国家一级档案馆标准,要有50%以上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达到省二级标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规范开展档案工作。
    3.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各地要按照有关规定完成馆藏全部照片、音视频档案数字化,并力争完成馆藏纸质非涉密档案数字化工作。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推进档案室数字化工作,做到进馆档案纸质和数字化副本双移交。逐步开展图像识别研究,将图像数据转换为文本数据,为深化检索、查询利用提供更大便利。
    积极开展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接收。加强电子档案(文件)备份中心建设,市县两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均要建成本级集中、安全保管区域内电子档案(文件)的备份中心。加强电子文件形成、积累和归档监督指导,建立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机制,逐步实现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接收规范化、常态化。
    积极推进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市档案馆要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管理软件系统建设,梳理、整合、优化档案馆接收、管理、利用各环节业务流程,加快数字化成果运用,实现档案馆各业务环节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并推广运用到条件好的县市区档案馆,并力争建成1至2个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示范馆。积极稳妥推进数字档案室建设,力争建成2—3个国家和省级数字档案室示范室。
    4.完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完善功能设施。按照“面积达标、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安全保密、服务便捷、节能环保”的总要求,进一步完善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用房布局,完善各项设备设施,最大限度发挥好档案馆“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五位一体功能。按照《四川省国家档案馆管理办法》规定,制止和纠正擅自改变档案馆功能用途的行为。
    健全防范体系。健全档案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完善安全保密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编制,把档案馆室纳入各地各单位应急处置重点保护范围,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积极申报开展国家重点档案数字化抢救保护项目,全面完成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工作。健全完善档案信息公开发布保密审查程序,加强涉密档案信息管理。全面开展重要档案数据备份工作,完善档案馆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机制。完善档案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工作,切实做好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加工过程安全、数据库安全等工作。
    5.提升档案服务能力水平
    做好资政服务。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充分发挥档案的资政育人作用。
    深化利用服务。改善查阅利用服务环境,简化利用服务手续,改进利用服务作风,免除利用服务收费,热情搞好来馆查阅利用工作。拓展利用服务途径,通过网络、来电、来函、主动报送或推送档案信息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开展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实施“异地查档、跨馆服务”,逐步实现民生档案“一站式”服务。通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档案公共服务向基层一线延伸。
    开展文化服务。加强档案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建立全市清代和民国档案文献目录库。深度挖掘档案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发编研档案文化产品。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础设施,适时举办档案专题展览,提升档案社会影响力。
    加强自身建设。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认真履行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大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和交流力度,激发队伍活力,提高队伍素质;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为档案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15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15〕2号),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管理、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档案工作体制,切实把档案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支持本级档案部门依法履行职能,及时研究部署和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管理规定,把档案资料征集、抢救保护、信息化、开发利用、陈列展览等工作及设备设施购置和维护经费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事业发展和专项工作需要,安排专项经费,建立档案事业与当地国民经济统筹发展的经费保障和增长机制,确保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3.建立项目推进机制。积极与国家专项规划和省重点工程对接,根据本地实际,认真梳理、积极申报和参与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四川省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项目、清代档案资源开发项目,大力推进和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与发改、财政、文化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积极争取,把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纳入本地政权建设和文化建设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档案事业大发展。
    4.强化宣传教育。在注重传统宣传媒体作用的同时,注重新媒体的运用,切实加强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档案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设,开展好“国际档案日”活动。充分发挥档案学会作用,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
    5.加强目标绩效考核。明确目标要求,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绩效考核,注重结果运用,建立科学的目标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形成凝心聚力谋发展,心无旁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浏览次数: